中科院孵化企业「中研宏瓴」赋能智慧政务,助力城市治理“牛鼻子”工作

  2020年4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这足以见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务服务与城市运行是整个建设工程中的核心板块。成立于2017年的中研宏瓴专注于城市运行管理和政府政务服务两大业务领域。结合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中研宏瓴构建基于AI+知识的智能算法业务中台,实现将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落地,赋能城市治理精细化。

  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出来的中研宏瓴,帮助建设上海临港新片区城市大脑与一网通办平台,通过“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建设,助力“一张图”、“一平台”、N个应用自生长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架构,与阿里云、达摩院、新华三等智慧城市团队密切合作,为上海、辽宁、重庆等省市提供智慧政务、智慧派单、智慧社区、智慧工地等服务。

  中研宏瓴创始团队均出身自中国科学院,在高研院中一直从事智慧城市项目,当时以科研机构的身份完成城市建设,只能做一些相关顶层设计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但这些顶层设计研发不能从基层改善城市治理和长期的服务,又逢当时科学院鼓励产学研转化,成员就从科学院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中研宏瓴。

  传统的城市运行管理和政务服务依托于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造成工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和物料成本居高不下。政务服务中存在一项“行政审批”工作,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审核”等,需要信息员根据业务经验以及相关规则进行人为审批,但传统的人为操作审批无法摆脱主观因素的局限性,既存在一定失误率,又无法达到24小时实时高效的处理能力。并且由于索引表查询业务分块的模式效率低下,在面对复杂业务时,信息员需要30分钟以上进行决策分析。

  中研宏瓴将后台数据、中台部件和前台业务项结合,以办理业务为目标,以事项、受理、审批、用户为配置单元,通过快速配置的方式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并结合OCR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通过知识图谱引擎平台的搭建,实现标准业务无人干预审批,将过往以月为单位的发文发证处理时间缩短到分钟级。同时审批不通过的事项,还会提供其不予以通过的原因。

  另外一个方面基于政务服务时,工作人员会遇到各类问题,工作人员对于某些办事流程也比较陌生,效率十分低下。中研宏瓴帮助他们将此类信息汇聚在知识图谱引擎中。工作人员可通过知识图谱引擎平台,进行快速匹配,提高工作效率。

  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存在政务派单工作,传统的政务派单流程由于业务广泛流程繁多,较难形成一体化平台。中研宏瓴以历史派单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案件的深度学习和集成学习,构建智能决策模型知识库,实现对案件的智能派单,将复杂案件城运中心信息员的派单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并且将智能派单的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

  另外在视觉算法引擎上,中研宏瓴构建了人工智能视觉引擎平台,通过无人机主动巡检,摄像头自动检测与识别,卫星遥感监测等方式,对人流车流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主动发现非法渣土车运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工地施工违建、汽车驾驶行为异常等应急管理事件。并通过与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等单位的对接,实现闭环处置,减少人工派单成本。

  中研宏瓴创始人兼CEO侯晓宇告诉创业邦,为城市运行管理的赋能,既需要对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又要有对于业务逻辑的深刻理解,中研宏瓴属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团队,既有具体业务的经验积累,又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中研宏瓴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刘广卫表示团队在智慧城市领域从事多年,拥有多年行业经验,将行业知识沉淀在知识图谱中,同时经过实际业务的反复训练与人工标注,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标准、高准确率的管理平台。

  公司成立至今,团队规模已达百余人,其中研发团队占据80%左右,核心成员均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联合创始人侯晓宇博士,曾担任多项省市、国家级课题负责人,发表数篇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曾任IBM开发经理,负责Smart City整体解决方案,重点面向城市应急管理、政府智能云协作、智能视频分析等方向。

  融资层面,中研宏瓴于2020年9月宣布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1轮融资,由泰越资本领投。侯晓宇表示,下一轮融资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启,将继续提升公司产品技术的研发能力,重点聚焦城市运行、政务服务领域的AI赋能产品研发和生态渠道建设。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中研宏瓴,头图来源于图虫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