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林汉垚)讯,近日,市场再次传出非标类信托产品遭哄抢断货的消息。有多家信托公司向财联社记者确认,这种非标类信托产品的“断供”现象自去年5月份《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一直存在。
随着非标信托产品的发行规模下降,“物以稀为贵”让这类产品成为了投资者热捧的对象。而相比之下,标品信托的发行速度提升显著,但受欢迎程度与非标产品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非标信托遭压降反遇投资者“疯抢”
根据财联社记者从用益信托获取的数据显示,在《资金信托新规》出台后,融资类信托成立规模的占比的月度数据就开始下滑,从2020年1月份的78.53%下滑至12月份的44.53%。
受银保监会对投资非标债权合计金额不得超集合信托规模50%的限制,非标信托业务空间遭到了极大地压缩。据业内人士介绍,信托计划长期以来以非标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其中的“重头”就是融资类信托。
根据用益信托网所提供数据,在《资金信托新规》公布之前,行业的融资类信托成立规模占比一直远超对集合信托投向非标资产的50%比例限制。
2020年上半年,全行业融资类信托的成立规模占比在70%左右,最高达到78.53%,最低为67.93%,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其占比始终未低于65%。随着新规的出台,下半年,融资类信托成立规模的占比开始下降,10月份骤降11个百分点至38.73%;12月末,占比为44.53%,相较2020年年初的78.53%下滑了3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融资类信托的收益也在持续下滑。从2020年1、2月份的年化8%以上一路下滑,在2020年10、11月份跌破7%,不过在12月份终于有所拉升,达到7.08%。
此外,由于监管对高收益非标信托产品的压降,信托行业已经达成标准化转型的共识,但是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标品信托浮动型产品比重增加,传统非标中房地产业务转向股权投资趋势明显,而固收类产品的比重却在下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托产品的整体平均预期收益率。
不过,规模和收益的下滑却并没有影响投资者的热情。自《资金信托新规》出台以来,信托公司的非标产品也日渐紧俏,市场上不时传出非标类信托产品遭哄抢断货的消息。有多家信托公司人员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半年多,这种情况一直没停下来过。”
对于投资者哄抢非标融资类信托产品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类,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相对固定。而与拥有“类固收”特征的产品相比,如银行理财产品,显然7%的收益率还是更吸引人的。
此外,据介绍,热衷于投资信托产品的主要是高净值客户,他们以赚取绝对收益为目标,厌恶波动。通常他们将投资信托产品视为一种资产配置,多与股票、基金等品种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此外,不少投资者对信托产品仍抱有“刚兑”信仰,这也是导致很多人选择信托产品的原因。
不过,由于非标产品主要是投向房地产、政信、实体,产品收益更能反映真实市场利率水平的同时,存在的风险隐患也不容小觑。
业内人士指出,融资类信托是受托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借给资金需求方,多属于类信贷业务,以利差作为信托报酬,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在我国,融资类信托往往与“非标”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刚性兑付”特征,容易积累隐藏的风险。
而在信托业风险事件中,融资类信托项目占比也最高。根据公开信息,2019年信托业风险事件共45例,按信托功能划分,38例为融资类信托项目,4例为事务管理类信托项目,3例为投资类信托项目。
同时,融资类信托的风险也并不仅限于项目本身,有业内人士表示,融资类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违约后,信托公司难以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可能引发个人投资者的维稳问题,同时也可能将相关风险传递到其他领域。
标品信托处境尴尬
相比之下,标准化信托产品的推进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投资者对标品信托的接受度也仍然较低。
有业内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在标准化产品方面完全是新手,尤其是与基金公司和券商在团队的建制、投研力量等方面相比,没有任何比较优势。虽然以前有信托公司做过,但也只是很小的一块业务。
而投资者不买单的原因主要与标品信托的底层资产有关。据帅国让介绍,标品信托大多是投向股票、债券、基金等领域,属于非固收类产品,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面临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大。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信托公司积累的客户都是对‘类固收’产品感兴趣的,这些客户希望获得一些稳健的收益。而现在标品投资都是债券、股票、基金,收益率无法估计。而且这些客户的资产已经有一部分配置到基金公司去了,他们购买信托产品就是希望能再配置一些‘类固收’的产品,所以信托公司的标准化产品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而标品信托的平均收益率偏低也是其“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财联社记者统计,2020年9-12月,金融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一直位于6%以下,其中,12月金融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仅为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