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智能制造蓝海初现,「极视云」下沉传统制造企业SaaS市场

  制造业,尤其是钢铁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众所周知,传统钢铁企业普遍需要搭建并运行大量工业设备,要实现所有设备的监控、维护必将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仍不可避免效率低下、人员安全事故频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等问题,钢铁行业的智能转型势在必行。

  但当前智能转型尚处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规模应用,工业物联网将成为重要着力点。基于当前中国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这将是一片极具增长空间的蓝海,极视云也已扎根其中。

  南京极视云科技有限公司(Fast Sense)(以下简称:极视云)孵化于南京-亚马逊联合创新中心蒲公英孵化器,是专业的人工智能与工业物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公司推出的极视智能物联网云平台是以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面向制造业客户提供一体化软硬件解决方案,致力于帮助制造业客户进行预测性安防和智能化运维,从而实现降本提效。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极视云、图虫网,经授权使用

  谈及创业初衷,极视云创始人&CEO尹旺业表示:“传统钢铁行业以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智能化程度低导致产能受限,仍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受当前中美贸易战影响,再加上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线下制造业持续停摆,钢铁行业市场环境恶劣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降低成本、优化工艺流程,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极视云对行业痛点长期研究观察,希望通过以Saas服务的模式为制造业客户提供在线工艺优化、安全生产、点检运维及节能减排的智能转型方案,为企业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极视云自主研发智能物联网云平台——极视智能工业大脑可从安全、运维、数字、节能四个维度为钢铁企业的刚需问题提供全方位、定制化解决方案。

  平台可准确进行越界识别、明火识别、高温检测,实时监控人流密度,并进行人群抽烟检测,切实服务于厂区智能安防;亦可对电气设备、电机设备、液压设备进行智能点检,及时排查隐患、定位故障源;依托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数字驾驶舱模块可对接第三方系统,支持产线和厂区孪生模型建设,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在能源管理问题上,极视智能工业大脑将助力企业能源统计,并可支持能源计划功能,分发能源任务给各车间执行;平台还可提供智能化监控方案,进行实时水质、排放监测,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化的节能减排。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极视云、图虫网,经授权使用

  依托于客户端安装的设备传感器、摄像头,搭载数控PLC,极视智能工业大脑可实现对生产端、管理系统端的数据采集。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传输,数据将在云端SaaS系统上完成分析加密,并输出数据分析结果,当前可支持在PC端、可视化大屏、手机小程序上操作查看。

  钢铁作为国家工业的重要支柱,不但行业产值丰厚,对具备实用性的高新技术接受度及付费能力也颇高。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不少企业纷纷入局,工业物联网行业企业渐趋同质化,底层技术和方案架构有多处雷同。强烈竞争之下,极视云将从何构建起自己的核心壁垒,与同行业竞争者显著拉开距离?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极视云、图虫网,经授权使用

  尹旺业向创业邦介绍:“在雷同的大环境下,行业经验积累、落地能力和数据积累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极视云团队深耕钢铁行业十年以上,已针对企业刚性需求形成整套的产线故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信息系统,轧钢生产工艺信息系统;我们还和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学院开展深度合作,作为全国三所冶金学院之一,安工大在钢铁行业有很深的学术积累,有利于我们未来继续深耕钢铁行业,沉淀方案与技术、打造服务与技术口碑。这些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商业模式方面,极视云当前以To B为主,以SaaS模式根据企业功能定制需求进行收费,价格50-100万不等。现已与国内钢铁行业头部企业——马钢集团和华菱钢铁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在民营钢铁企业领域也有所拓展,与浙江富钢集团等8家客户达成长期合作,复购率可达80%。预计2020年底,公司营收将超过350万元,基本实现盈利。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极视云、图虫网,经授权使用

  截至目前,极视云共有正式员工15人,其中包括一支7人左右的博士级研发团队,成员曾供职于华为、中软国际及IBM等全球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创始人尹旺业曾在华为从事FPGA的研发工作,主要负责边缘计算硬件的开发。公司与南京蒲公英孵化器合作,获得企业管理咨询、技术、人力等多方面支持。成立至今,极视云已获得2项商标、16项软著和4项专利,并在安徽设立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中心。

  据了解,极视云已完成数百万元内部融资,主要用以产品研发及业务团队搭建。当前公司已正式启动新一轮融资,欢迎外部资金涌入,预计融资450万元人民币。本轮主要用于边缘硬件的研发及算法、智能工业大脑平台的优化,并将继续完善销售、运营团队。

  本项目由创业邦合作伙伴“南京-亚马逊联合创新中心蒲公英孵化器”推荐

  文章图片来源于极视云、图虫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