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再一次进入抢筹区间?

  

  由于“毛衣”战摩擦影响,A股这几个月的情况急转直下,作为压舱石的中国平安(SH:601318),也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

  但我们应该看到,影响更多的来自心理层面。保险行业高成长性变了吗?中国平安基本面变了吗?都没有。

  当前中国平安的股价为58元附近,市值1.07万亿元,估值已经进入相对低估区间,理由有如下几点:

      基金争相配置;

      中国保险行业还有二十年的黄金时期;

      平安自身的三点核心竞争力与低估值。

    

   机构争相配置

  春江水暖鸭先知,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特别是大公司)总会被机构争相配置,持续不断的买入,也造就股价的快速上涨。

  这是发生在2016年、2017年中国平安身上的事,股价表现如下。

  通过查询我们发现,中国平安机构投资者数量(主要是基金数量)涨得很快:

  2017年一季度,362家基金持仓中国平安,年初股价34元;

  2017年四季度,1,214家基金持仓中国平安,12月股价最高75元;

  2018年一季度,691家基金持仓中国平安,1月最高股价80元。

  基金持股榜单中,除了被动配置的指数基金,还不乏网红呢。年初发出300亿爆款基金的兴全,旗下基金经理谢治宇的“兴全合宜混合A”直接杀到第二名。

  跟保险业多位资深人士聊过后,我得知基金公司的买入成本,大概60元左右。也就是说这价位,得到很多基金认可。股价继续下行呢,又进入他们的购买区间。

  另外,中国平安四月份完成的“2018年度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增持均价为61.29元,包括马明哲等众多高管及核心员工的1296人,也都在这个价位入股。

  为什么目前的价位比较低估?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从人均GDP看保险景气度

  从人均GDP看保险景气度

  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到特定的阶段,会拉动一些行业加速发展。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旅游产业爆发了,消费升级火了。

  其实寿险也有相关的规律,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人均GDP在5,000往15,000美元爬坡的过程中,寿险深度会加速攀升——人均GDP每上升10%,寿险保费会上升19%左右。2017年,我国人均GDP为59,660元(9,100美元)。

  用人均GDP推算行业景气度,并不是什么神奇的法术。无非是统计支出比例变化,看看经济能力提升了人们怎么花。

  以海峡那边的同胞为例(大陆市场的演进路径与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其寿险深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断上升。2016年,台湾寿险深度高达16.7%,居世界第一位;寿险密度也达到3599美元/人(约23825元/人)的高水平。

  而大陆寿险深度为3.23%,寿险密度为1543元/人。按保费收入17%的历史年复合增长算,寿险密度要达到台湾水平需要17年!

  我们的保险行业,真的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再放几个数据:

  寿险深度和寿险密度,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67.4%和54%;

  人身险保障缺口高达242.7万亿,人均保障缺口达到60万;

  保险业总资产规模为16.75万亿元,占金融总资产比例不足10%,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30%。

  未来二十年,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医疗支出、政策利好等因素将持续释放保险需求,驱动保险业持续高速高质量增长。

  大方向是向好,但中国平安的竞争力又如何呢? 

   中国平安的竞争力与估值

  看懂中国平安这家公司,我觉得有三个点:一是资产端与负债端情况;二是中国平安超越传统保险的地方;三是中国平安业务的延展性。

  (1)负债端与资产端

  受“土豪妖精”用万能险搅动保险业、已经后来监管强压,《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即134号文的出台,为数不少的投资者对保险业的前景,在中期内变得悲观。

  但事实呢?确实行业监管有一定的调整,今年上半年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不及预期,当然这也有前两年增速较快的原因。在经历一个较短的,甚至都说不上低潮的几个月之后,平安的保费又重回增长态势。

  2018年5月,中国平安一扫前几个月低迷,重回增长啊,新增保费103亿元,同比增长9.7%。率先走出“妖精坑”、“监管坑”,平安的保费收入也就是负债端,目前看来已经是向好了。

  资产端也就是投资组合方面,平安的投资组合里大部分是固收产品,比如国债、金融债和公司债等,决定收益的主要是长期利率,目前看处于上行周期,利差长期有望扩大。 

  另外,股权投资方面,前有低价投资的工行、长江电力、众安保险、汽车之家、云南白药等案例,进来投的药明康德、宁德时代等公司也可圈可点。

  中国平安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实力,毋庸置疑。但让平安进化的,成为与众不同的保险,却另有要点。

  (2)穿越牛熊的“保障”

  别看大家都是在买保险,其实呢,保险公司也是有分类的:

  有一种是业务没啥重点,或者干脆像险资狂上短期的万能险,通过投资来变现。这种公司怎么说呢?除非是奥马哈的那位传奇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有几位呢),有着非凡的投资能力,不然是无法保持长青的。但即使是巴菲特,也多次在股灾中腰斩。

  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通过个人的智慧和投资能力,来换取公司的永恒向上,这是不靠谱的。

  而另一种保险公司呢?立足于保险业的根本,保险姓保,致力于提供保障。长期保障型产品,这些期缴的源源不断的价值,远远大于短交储蓄型产品。

  从中国平安长期保障型产品和短期储蓄产品,贡献的新业务价值来看,平安是一家“保障型保险”,而不是投资型保险,几个具体的数据如下:

  利差贡献的新业务价值仅36.2%,费差与死差贡献的新业务价值高达63.8%。其中长期保障型利差占25.1%,费差与死差占比74.9%。

  好的商业模式,不管行业刮风下雨,或者个人力有不逮,这家公司都能够一一克服。保障型保险公司,是能穿越牛熊的。

  (3)中国平安业务延展性

  让我们跳开保险行业的内部性局限,用外部性的视角看问题。不管一家公司过去如果伟大,如果它不能升级,不能在现有基础上找到第二增长点,那么它的前途和估值是一眼可见的。

  公司高速发展的时候,一定要着眼未来。Google为什么牛?人家从搜索引擎公司,做成了安卓系统,又在AI和无人驾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平安在保险业之外,又在互联网方面颇有建树。目前,平安正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房产服务、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态圈。马明哲曾表示,平安的生态圈建设其实是“三部曲”:

  第一是用科技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是用科技建生态,第三是将生态发展起来后,再把金融注进去。“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平安旗下孵化的四家公司(陆金所、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已经纷纷成长为独角兽,乃至超级独角兽。除了在业务上有协同,增进保险实力之外,又各有各的新的领地。 

  如是核心竞争力之下,中国平安才能保持历史收入复合增速18%,净利润复合增速20%,寿险和财险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这是都是伟大公司的标准。

  就是这么一个中国平安,估值却和业绩与公司质地严重不匹配。

  2008年至2017年,中国平安的EV(内含价值)从1,229亿元增长到8,252亿元,年复合增长23%,没有一年的增速低于15.3%。如果我们按15.3%这个最低增速毛估估,2018年的EV就是9515亿元。

  保险公司的估值模式是这样的:

  熊市的估值能低至1倍P/EV(市价和内含价值比),这个时候就是捡钱;

  牛市的估值就疯狂了,简直是3倍P/EV不嫌少,10倍P/EV不嫌多。

  中国平安市值1.07万亿元,假如2018年EV为9,515亿元,P/EV为1.1左右。可以说机会已经跌出来了,目前中国平安的估值进入相对低估区间。

   

  来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8637.html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