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中国一季度净亏6.58亿元 坏账率上升

  一季度净亏损6.58亿元、净放款额下降、坏账率上升,捷信中国遭遇成长的烦恼。

  5月30日,捷信集团发布的2018年一季报显示,捷信集团一季度亏损308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9亿元)。其中,中国市场损失高达88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58亿元)。

  捷信中国到底怎么了?

  捷信中国业务受挫

  一季报显示,第一季度捷信集团净亏损3080万欧元;存款额为6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83.9亿元),较之2017年的64亿欧元微增;贷款总额为17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88亿元),较2017年底增长4亿欧元;净息差为15.6%,较2017年的14.7%有所提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为负6.5%,而2017年为14.5%,2017年同期更是高达20.5%。

  分销点方面,截至3月31日,捷信集团分销点为40.4万个,相较于2017年底仅新增5000个。与2016年、2017年捷信激进展业的情况对比,有所收敛。根据季报信息,2015年至2017年这3年的分销点分别为18.6万个、27.1万个、39.9万个。此外,活跃用户数为2890万人,较之2017年末的2990万减少了100万人。除了用户数量减少外,在短短3个月中,捷信集团员工数量减少了1.8万人,约11.4%。

  记者注意到,捷信集团一系列数据的下滑或许都要归结于中国市场的“不给力”。在捷信集团画的贷款业务大饼中,中国市场占据了其62%的体量。而种种数据显示,捷信中国市场业务利润正在“萎缩”。

  根据季报信息,截至3月31日,捷信在中国的销售点约为23.5万个,相比于2017年末减少了2380个;活跃用户从2017年末的1631.7万人减少至1499.7万人,减少了132万人;净放款额从97.27亿欧元减少至93.84亿欧元,减少了3.43亿欧元。

  净利润方面更是出现了“雪崩式”下滑。2018年第一季度,捷信中国市场亏损额高达8800万欧元,上年同期实现净盈利4200万欧元。

  对此,捷信中国方面表示,“捷信集团财报用的是国际会计标准,2018年起,该标准实施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如按照中国会计体系标准,捷信在中国依然盈利。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44%,以便更好应对风险;近期中国市场的监管政策调整也对净利润有影响,企业需要调整策略应对变化。目前捷信在各个层面都在做转型和调整,同时也对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无疑,净利润下跌或许离不开坏账率的“贡献”。根据季报,捷信集团2018年第一季度末坏账率在2017年末的6.9%的基础上继续飙升,达到8.2%,风险成本升至14.9%。

  捷信方面表示,2017年下半年中国的监管政策导致其交叉销售组合中的风险表现恶化,但认为自2018年2月以来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冲击有所减少。

  而这一切,在捷信发布2017年年报时就早有征兆。

  3月7日,捷信集团发布的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捷信中国净盈利1.23亿欧元,相较于2016年的1.96亿欧元盈利下降了73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7亿元),同比下滑37.2%,低于2015年的盈利。

  实际上,在捷信此前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捷信中国业务前三季度盈利已经达到1.18亿欧元,也就是说捷信中国业务2017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只有500万欧元。

  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捷信中国业务第一季度的亏损和去年政策动荡是联动的。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去年监管关于限制现金贷的相关政策出台后,包括已经上市的头部平台在内,大部分平台缩量均在1/3以上,甚至有放款平台直接退出了放贷业务,以谋求降低坏账,保留利润。但根据捷信季报,其放款量并未出现明显减少。

  持牌消金公司增资忙

  虽然短期利润收入减少,但是捷信在中国市场积极展业的步伐并未停止。

  业务方面,捷信中国大规模地扩大在线平台业务规模,以谋求产生更大的交叉销售机会。季报显示,活跃客户的数量同比增长23.4%,达到2890万,其中32%的客户是移动应用的活跃用户。

  去年年底,捷信中国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的申请获得天津银监局批准。至此,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80亿元,依旧保持注册资本最高消费金融公司的地位,较第二名招联消费金融多了48亿元的注册资本。

  此前,原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设定了有关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等。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监管趋严的情况下,随着借贷业务体量的不断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也在逐步升高,出于合规发展的需要增加注册资本金是惟一的选择。

  事实上,其他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忙于增资。5月28日,青岛银监局网站发布了《关于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0亿元,股权结构不变。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这是2018年开年以来第5家被批准增资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早在1月,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0亿元变更为30亿元;同月,招联金融增资至28.6亿元;3月,中原消费金融获批增资,注册资本金变更为8亿元;4月,据中银香港(港股02388)的公告,中银消费金融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将从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

  某第二梯队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出于加速展业需求,他们目前也正在筹划增资事宜,预计下半年会正式公布。

  对此,海尔消费金融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增资已经成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利于提升资本充足率,也有利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加大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投入。

  针对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向,海尔消费金融方面指出,本次增资将用于加大公司在场景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持续拓展家电、家居、装修、租房、教育、医美、出行等消费场景,加大在网络布局、人群覆盖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完善信息系统、风控能力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提升公司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前述业内人士谈到,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东存款和同业拆借,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消费金融公司须连续盈利两年,才可获得准入资格。

  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仅北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5家。

关键词阅读:捷信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拨备覆盖率 坏账 净亏损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