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虫柉杈惧厠缁煎悎鎸囨暟3鏈�3鏃ワ紙鍛ㄥ洓锛夋敹鐩樹笅璺�.95鐐癸紝璺屽箙锛�.07%锛屾姤58.....
当前人气:0
数字艺术家Kyle McDonald给镜子做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创意:每天用来梳妆扮靓的镜子,不仅可以用来摄像,用来思考,甚至用来治病。能分享你的表情,思考别人的人生,找到自己的态度,这样的镜子谁不爱。
人脸能做出七种表情类型,但微表情却有几千种,虽然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McDonald认为在70亿人口找到曾与你流露过一模一样的表情的人不太难。于是,McDonald希望能把“表情”变成连接两个陌生人的媒介:只要对照镜子,你便可以看到与你表情一样的另一张脸。
于是,就有了这面名为“脸分享”(Sharing Face)的镜子。McDonaldd的用意是,让镜子成为一种缘分,也成为我们认知自我与世界的新途径。只要我们做一个表情,就能找到与你共存的人,无论你快不快乐,我们谁也不孤独,也不孤立。
“脸分享”是一个特殊的屏幕,外观与普通镜子无异,只是多了一个摄像头。当站在“脸分享”面前,带有百万像素的摄像头便会自动捕捉我们面部细微的表情,当变换表情或是移动头部时,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正表现出同样表情的陌生人。与此同时,你的表情也已被实时记录,如果被识别为新表情,将被加入“豪华表情包”。Sharing Faces的数据库在每天早上会进行一次同步,项目上线8个月就搜集了415000张图像。
在中国文化里,“咸心为感”,咸心者,即万物皆有心。以你之心触碰我之心,与万物万有万人合一。这些道理在西方人眼里,都藏在这块镜子里。
关于这面镜子的创意,McDonald表示是来源于罗马的历史故事:古罗马人从邻近的萨宾(Sabine)城抢夺妇女为妻,并引发了两个城邦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萨宾城的妇女冲到了战场上,战士才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是在跟同胞开战。敌人还是友人,陌生还是亲密,只在一念之差,而这是McDonald沉迷人脸识别技术的原因,sharing faces项目此前也名叫“sabine”。McDonald认为表情是最无国界的语言,无论哭还是笑,都有人与你共在,“走入艺术馆去体验一些有趣有意思的互动,这个设计就能满足人们这个需求,并且能让他们觉得真的好玩。”
最初的时候,McDonald并不仅研究人的细微表情,还有肢体动作,可是要同时识别表情和肢体动作,会让“匹配“工作难以开展。后在2008年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上,艺术家TaeyoonNChoi一言点醒了McDonald,追踪人的肢体动作不过像是操纵提线木偶般无趣。然后McDonald又结合了许多艺术作品都爱运用镜面反射技巧,09年与Theo Watson合作完成了一个名为“人像互动装置”(Portrait Machine)的项目,从那时开始他就不断改良记录技术,改进后的摄像头先对五官位置进行定位,再从几十万张照片中进行相似度的进一步筛选,为后来的“Sabine”积累了技术基础与项目经验。
McDonald把他的作品放在了韩国和日本,他希望还能够把它们安置在更多“有需要”的地方,比如交战的两国。“这是个很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我还是想要努力,我想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安上这样的镜子,让敌对的双方看到彼此。”当人们在镜中看到敌人拥有和自己一样的表情时,或许会产生一丝恻隐,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除了希望可以扑熄战火,McDonald也希望帮助更多孤独的人,因为这面镜子还可以有助于治疗抑郁症、自闭症患者。这类患者多数不善于或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但通过这面镜子,可以让他们看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学会体验分享与被感受,对患者来说,这是一条可以引导他们通往新的世界通道。
佛家也有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看到花你即为花,遇到草你便是草,见猫则我是猫,遇狗则我是狗,就如这面镜子,讲的是“我在其中”的要领。McDonald的镜子,能让我们进入他人里面,看别人也就是看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有的表面。他本人也以富有哲理性的话语评价自己这份作品“你看到的是自己,也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人的视角看到的自己。”未来,Kyle希望改进镜子,随着全球各地摆放的镜子越来越多,他希望能让镜子中的人像与体验者实时四目相对,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镜子。虽然难度颇大,但我们仍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