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j.com
2009年03月01日 12:54
《证券市场红周刊》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 ![]() ![]() ![]() ![]() ![]() ![]() |
■ 红周刊记者 侯 斐
【此前报道】40位千万富翁组团今日赴美国抄底购房
澳大利亚
成中国企业的抄底圣地?
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行动”近期频频作为。根据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Reuters)发表的报告,截至2009年2月17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
除了数额巨大,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红周刊》记者的注意——今年海外并购案例中的被收购对象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澳洲的企业(见附表)。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有多达5家的中国企业涉足对澳大利亚企业的并购。另据媒体报道,2月以来,澳大利亚财经版的头版新闻几乎全被中国资本占据,中国资本“进军”澳洲的声势如此浩大,甚至传出澳大利亚政府投资政策可能收紧以阻挠中国资本并购的消息。
“这里面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澳洲的自然资源丰富,这就是造成大量中国企业近期并购澳洲企业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并没有特别的地域选择性,除了澳洲,南美、非洲、欧美等国都曾经有中国企业并购的案例发生。”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滕泰对《红周刊》记者分析说。
战略部署,中国不差钱
从表中也不难看出,资源类企业是此轮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除了大名鼎鼎的力拓集团以外,其它几家被并购的对象也“大有来头”,都是掌握着重要矿产资源的企业。“这对中国在资源品的价格控制上意义重大,”神能投资集团总裁钱平对《红周刊》分析,“可以看出,收购对象明显从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资源型企业转变,也可以看出为未来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准备。”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表示,在目前国内刺激方案、银行贷款等一系列的措施下,中国的经济很可能在下半年率先复苏,“由于本身资源的需求量大,如果不尽早解决资源储备的问题,那么在经济复苏后的下一轮发展阶段中国将遇到更大的瓶颈”。
事实上,因为国内某些资源的稀缺,中国常常在国际价格谈判中无奈地扮演着“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因此,国外的资源类企业一直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以上几家公司也大都尝试过“扬帆出海”。去年年底,中国铝业就曾经联合美国铝业(America Alcoa)以140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力拓9%股权。中金岭南也曾经于2008年1月欲收购在澳洲上市的矿产企业先驱公司,虽然最终因竞争对手的加入使并购“流产”,但中金岭南总裁张水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将上次失败的并购经验认为是此次成功收购的基石。
相关评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