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rj.com 2009年01月12日 15:14
中国石化新闻网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 ![]() ![]() ![]() ![]() ![]() ![]() |
1978-1988年:芟子 琥珀桃仁 新衣 压岁钱
“胡萝卜蜜蜜甜,盼着盼着要过年”。1978年,我们从湖北沙市举家迁到河南。70年代出生的人在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那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常常在离过年还有四五十天的时候我就开始在墙上写“倒计时”,雪白的墙壁变得乱七八糟,为此妈妈没少骂过我。
那时候物质还很匮乏,过年时就是自己家里油炸一些芟(音“SHAN”)子,一般分甜和咸两种味道;爸爸还会做很好吃的琥珀桃仁给我们。家里四个孩子,经济一直拮据,因此好吃的东西就那几样,即便这样,过年也足够让我们期待的了。有件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妈妈提前半个月买好了甘蔗并严加防范我们,准备过年再吃。等到初一那天作为“压轴物”取出来的时候,全部甘蔗都已经变黑变酸不能再吃了,我们全都傻了眼。那样的新年时光,想来真有点心酸。不过新衣服我们是从没有缺过的,巧手的母亲用缝纫机给我们织补出新衣和新的希望;还有压岁钱,在初一的早上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小红包:有时是五毛,有时是一块。勤劳的父母用他们的行动对我们言传身教,那就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寻找快乐,实在找不到的话,就自己去创造快乐。
1988年,我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这一年二哥也在成都地质学院就读。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我们庞大的家庭开支,可是在我记忆里,他始终是快乐的。偶尔在家喝点白酒,就着水煮的蚕豆,眯缝着不大的眼睛,惬意地看着我们在狭小的屋子里喧闹不止,那神情仿佛在说:有家的地方才有幸福。
1988-1998年:团圆饭 蒸年糕 饺子宴
在长春上学的四年,寒假临近时我总是“近年情更怯”。1992年大学毕业后,家里的条件已经大大改观:搬到了新楼房,有40多平方米,哥姐也相继工作了。那期间家里已经添置了冰箱彩电,过年时在外地的哥姐全家都会赶回来吃个团圆饭。大家齐心协力煎炸烹煮,蒸年糕,忙得不亦乐乎。守夜饭的饺子是我们一起包的,河南籍的姐夫和二嫂是擀皮的高手,只见他们两手上下翻飞,周围的一堆人都抱不过来。而饺子的形状也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而我总是义不容辞地担任了“评委”和“美食家”。
其实过年的意义不在于美味珍馐,而在于团聚的幸福时刻。过年时不一定需要豪华的风景游,也不一定需要觥筹交错的盛宴,只需要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说出彼此的祝福就很好。难道不是吗:有家的地方才有幸福。
1998-2008年:下馆子 健身 出国游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以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等这些习惯都保留了下来。不同的是除夕之夜,我们全家不再满头大汗地准备菜肴,而是一起去饭馆点上一桌精美的年夜饭,饭后再围坐家中,看春节晚会,打牌搓麻,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
“开门爆竹”贺新春。新年的初一我们会穿上漂亮衣服,打扮得齐齐整整,带上孩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有时候还会去健身场所,看通宵电影;在超市购物时也潇洒得仿佛不要钱一般,家里的年货塞得箱饱柜满,谓之“大血拼”。今年我们甚至还计划让母亲去趟新马泰旅游。女儿早已不用穿手工缝制的新衣,过年只穿阿迪达斯,880元的价格着实让我踌躇了片刻,而女儿一句:“又不是买不起!”终于让我拍板买单。
是啊,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生活条件怎么好转,唯一不变的就是过年一定要快乐,享受亲情,享受“咱买得起!”的自豪,不要忘记回家陪伴老人,想想儿时他们为我们添置新衣的场景、也给他们添件衣服,用团圆的喜悦为365个辛苦的日子画上休止符吧!这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幸福,是有家的地方才会有的幸福。
作者单位:华北石油局录井公司
|
![]() |